(湖北日報)桑日,藏語“銅山”之意。這里雖然有豐富的銅礦、石灰石、大理石等資源,但早些年,在以農(nóng)牧業(yè)為主、工業(yè)基礎幾乎為零的山南地區(qū),這些“寶藏”一直沉睡在地下。
轉機發(fā)生在2003年。這年,湖北開創(chuàng)產(chǎn)業(yè)援藏先河,變“輸血”援藏為“造血”援藏。一支36人的團隊來到桑日縣,克服高寒缺氧低壓等困難,突破資金短缺、物流不暢等局限,建設華新水泥(西藏)有限公司的首條生產(chǎn)線。
一進桑日縣,一座依山而建的現(xiàn)代化水泥加工廠便映入眼簾。走進工廠,三條生產(chǎn)線正開足馬力運行。
華新水泥(西藏)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(jīng)理吳楊說,17年來,這座扎根雪域高原的湖北工廠,水泥年產(chǎn)量從30萬噸增長到260萬噸,累計上繳利稅15億元,工廠內的450多名工人,70%都是藏族同胞。
2018年,工廠三期工程投產(chǎn),一次招聘了180多名藏族大學生,“90后”大學生卓瑪是其中的一位。她從成都回到家鄉(xiāng),走上余熱發(fā)電中控操作員的崗位。在家門口就業(yè),不僅讓她可以照顧年邁的父母,還擁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。卓瑪說,對于家鄉(xiāng)的未來,她充滿信心。
更明顯的人生轉折,發(fā)生在該公司原料車間主任強巴次仁的身上。
2009年以前,強巴次仁是一名放羊娃。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,常年與十幾只羊為伴,生活只能顧個溫飽。
進入華新水泥之后,他從最基礎的原料工做起,積極參加公司組織的技能培訓,努力學習技術,2010年升為班長、2013年升為主管、2016年升為車間主任。2012年,他的妻子索朗卓瑪也來到工廠就業(yè),通過培訓成為一名化驗員。如今,夫妻倆的月收入共超過兩萬元。
“家里蓋了兩層樓,買了車,女兒考進了重點高中?!睆姲痛稳收f,從一名放羊娃變成工廠的車間主任,他親身感受了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神奇,“湖北產(chǎn)業(yè)援藏帶給我們的,不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次覺醒。”
17年來,隨著工廠一期、二期、三期的相繼建成,一路之隔的沖達村也在悄然生變。2009年進入工廠的索朗扎西,見證了該村從30多戶壯大到150多戶的過程。
他說,10多年來,在工廠務工的農(nóng)牧民紛紛把家搬過來,村里慢慢有了餐飲、住宿、貨運等業(yè)態(tài),一天比一天熱鬧,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“我2013年修了新房,2016年買了車,弟弟大學畢業(yè)考上了公務員?!彼骼试髡f,生活富裕了,他計劃著進行一次自駕游,最想去湖北看看。